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69 lines (91 loc) · 17.4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69 lines (91 loc) · 17.4 KB
title description published date tags editor dateCreated
【讲点黑话3】对台让利时代结束
国台办支持中止两岸经济协议,对台让利时代结束。 但这只是“开胃菜”,长期畸形的两岸贸易需要更强力的措施扭转。
true
2023-09-09 14:26:44 UTC
markdown
2023-09-09 14:26:44 UTC

Tabs {.tabset}

B站

<ifram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00%; height: 100%; left: 0; top: 0;" src="//player.bilibili.com/player.html?&bvid=BV1QG411R7Ph&page=1&as_wide=1&high_quality=1&danmaku=1&autoplay=0" scrolling="no" border="0" frameborder="no" framespacing="0"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大家好,欢迎收看第三期讲点黑话。

8月18号,国台办突然公开表态,支持中止或者部分中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两岸经济协议是目前大陆和台湾之间唯一的正式贸易协议,也是所有让利惠台措施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每年台湾从中直接获利几十亿,间接好处更无法统计。

两岸协议签订十几年了,国台办为什么突然表态要中止协议,对台湾的经济影响有多大,本期我们就聊聊这个。

两岸经济协议的由来

1. 马英九抓住机会,台湾捞到大礼包

先说下两岸经济协议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一份几乎对台湾单向有利的合同。

两岸经济协议签署于2010年6月,当时还是马英九第一个任期,两岸关系正处于“三通”后最好的时期。

当时大陆的主流观点是通过加强两岸经济贸易往来,扩大合作与互信基础,融合两岸社会,最后水到渠成,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马英九抓住了大陆的善意,上任后不久就提出要签订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从2009年2月马英九证实两岸开始洽谈,到2010年6月正式签署,两岸经济协议一共只谈了一年多。在跨关税区贸易谈判中,这个速度可以说飞一般快。

两岸经济协议的原始构想非常宏大,最终目标是两岸全面自由贸易。不过进入实际谈判后,台湾给它的定位只是“小而必要的经济协议”,反对“大而全面开放的自由贸易协议”,并且只愿意从货物贸易开始,服务和投资协议以后再议。

本来世界贸易组织有规定,不同关税区的经济合作协定至少应该包括90%的商品种类。为了绕开这个规定,两岸贸易谈判代表经过协商,搞了个“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清单”,约定在三年内把清单内的商品关税降低到零。截至目前,这份早期清单就是两岸协议所有的实质内容。

2. 台湾从两岸经济协议中收益多少

但就是这一份清单,十余年里就让台湾直接获得了近百亿美元的真金白银。

在清单里,大陆让利商品539项,原来的平均关税大约9.6%;台湾地区让利商品267项,平均关税只有4.2%。

根据台方统计,到今年4月底,通过两岸协议,台湾向大陆出口商品累计关税减免总额大约96亿美元;同时期台湾地区减免大陆进口关税商品不超过11亿,双方差距大约是9比1,总体上对台湾非常有利。

3. 国民党玩弄“两面人” 大陆冀望落空

大陆早期也不在意经济利益,更希望通过让利拉动岛内政治和社会主流,向和平统一方向前进。于是到2013年,两岸谈判再接再厉,又谈成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草案,但当时执政的马英九和国民党自以为算盘打得很精,想两面讨好。一方面觉得台湾在货贸上收益很大,觉得再谈成服贸又会是一大“成绩”;另一方面又对岛内抹黑服贸协议的宣传不闻不问,任其发酵。

这是所谓台湾蓝营与大陆交流协商时的老手段了,在台湾内部故意放任抹黑丑化大陆,加深岛内民众的刻板印象,再借口“说服岛内民意困难”,要求大陆“顾全大局”,做出更多让步。这个招数曾经屡试不爽,台湾地区拿到了惠台实利,国民党以此为荣,能吹嘘岛内只有自己“最懂大陆”;同时国民党又用自己历史上与大陆的渊源,用一些表面的好话空话敷衍大陆,维持自己与民进党的形象区隔,拉拢害怕打破现状的岛内中产阶级。

因为能从大陆不断拿到让利,国民党还标榜自己擅长“搞经济”,收买台湾工商界支持。所以在岛内选举时,“大陆”和“经济”两个话题曾经长期是国民党的王牌。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由于两岸互惠长期不对等,台湾地区习惯了把歧视大陆当成政治正确,习惯了在两岸交流中不占便宜就吃亏,甚至便宜占少了还是吃亏。

这种分歧到服贸协议时终于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在服贸协议讨论中,岛内大多数媒体和舆论完全不关心大陆开放的市场更多更大,只对台湾也要开放部分服务贸易怒火冲天,不但对大陆恨之入骨,也给国民党贴上了“卖台”的标签,国民党两头卖好的策略吃憋了。

2014年,台湾地区爆发了所谓“太阳花运动”,以“反服贸”为口号,以反大陆反中国为实质。原来陈水扁贪腐丑闻一度重创了民进党,这次民进党也抓住机会重新崛起,最终马英九当局不得不放弃服贸协议。同时国民党的声势也一落千丈,两年后被民进党轻松击败,再度下野。一直到今年,岛内局势仍然是民进党压着国民党。

国民党从来没有坚定信仰,它再度下台后检讨失败原因,认为是自己不够“本土化”。于是近七八年里,国民党主流的政治主张也急速导向地区民粹主义,全面向民进党靠拢。对此,台湾岛内一致讽刺国民党是“拿香跟拜”民进党。

4. 协议对两岸和平稳定已成“负资产”

在这种背景下,继续保持两岸经济协议对大陆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了。甚至说,对台经贸让利可能已经有了反作用,让台湾社会普遍产生了一种错觉:不管他们对大陆怎么恶声恶气,公开执行歧视政策,也不会有实际负面后果,只要派几个头面人物去大陆访问几次,说几句“两岸一家亲”的空话,就这样能拿到各种优惠,等回到岛内,一切依旧。

在台湾部分精英和民众眼中,长期以来,大陆就像一个没有经验的笨拙直男,只要我们擅长PUA,不但可以源源不断榨出油水,还不需要付出什么实际代价。

孔子曾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目前背景下,中止或者部分中止两岸经济协议,可以让台湾社会稍微清醒一些,正视两岸贸易关系极度不对等的现实。

台湾“情绪稳定”靠掩耳盗铃

现在台湾当局和工商界模样还很镇定,还有人放风说即使协议全部中止,对台湾的影响也相当有限。接着我们就分析一下,这种硬话背后有没有真正的底牌。

1. 两岸贸易直接关系台湾经济命脉

首先要了解一个基本背景,两岸贸易直接关系台湾经济命脉。

自从2002年大陆跃居台湾地区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顺差来源,此后大陆在台湾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就从未动摇过。去年台湾对大陆顺差1565亿美元,当年台湾全部贸易顺差也只有514亿美元,如果扣除对大陆贸易,台湾将出现超过千亿美元的逆差,而当年台湾GDP也只有7569亿美元。

这些数据实在太直观,不但工商业界和专业人士一清二楚,把“反中”当成政治招牌的民进党也无法掩盖和回避。

所以在中止两岸协议的风声传出后,近年来一直把“对抗大陆”当功劳自吹自擂的蔡英文当局,表态反而“温和”起来;不过另一方面台湾政界商界又都在忙着安抚岛内,声称两岸经济协议即使取消,实质影响也比较有限,最多是心理冲击。

我分析了原始数据,台湾有人抛出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他们对两岸贸易的统计数据和大陆差距很大,制造了错觉。

在台湾官方统计里,去年对大陆出口只有1200亿美元,只到大陆海关报告的2380亿美元的一半左右。接下去台湾又说在这1200亿美元当中,靠两岸经济协议得到优惠的商品大约是200亿,而去年台湾总出口额高达4800亿美元。台湾政界商界因此声称,“中止两岸协议最多影响不到5%的出口,没什么太了不起。”

对此我的评价是台湾在“掩耳盗铃”,一个国际贸易常识,因为转口、避税或其他因素,经济体对出口目的地的统计数据往往不准确,需要依赖贸易伙伴的进口统计纠正。但台湾不仅上上下下都不看大陆海关的数据,连自己统计的对香港出口600多亿美元也都当做不存在。

众所周知,香港进口的台湾产品95%以上都是替大陆转口而已。从这种态度可以看出,不仅台湾当局,就是直接受影响最大的台湾工商业界也还不愿意正面现实,很可能仍然抱有某种幻想,认为大陆会在最后关头“手下留情”,用不着他们当“恶人”,向台湾社会阐述真实前景。

由于职责关系,国台办对台态度一直比较温和,现在连它也公开表态支持, 可以推测在内部讨论里,中止或者部分中止两岸经济协议很可能已经形成了共识。

2. “刚端上冷盆 大菜还在后面”

不过我也不赞成过度夸大中止协议的作用。

根据相关产品占比推算,我估计两岸经济协议能影响到的台湾出口实际大约在400-450亿美元,占台湾总出口不到10%,相当于台湾去年GDP的5%左右。

这个比例说小已经很不小了,但说大也没有大到能天塌地陷。并且如果只是中止两岸经济协议,相关台湾产品只是被取消了免税特权,要和其他地区进口商品交同等关税。目前这些商品的平均税率大约是8%,加上这个关税后,虽然台湾相关企业的竞争力肯定会有所下降,但也不至于在大陆市场上全军覆没。

正常情况下通过自我消化成本,仍然可以保住原来的大部分客户,但是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让我们回到最初的新闻,再看一下原始报导。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答记者问表示,根据对台贸易壁垒调查初步调查结果,台湾地区对大陆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不符合ECFA关于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的要求,违反ECFA有关“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多数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条款。我们支持相关主管部门将结合贸易壁垒调查情况,依据有关规定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台湾上下也都回避了一个问题,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可能中止两岸经济协议,前提是对台贸易壁垒调查出了初步调查结果。所以中止两岸经济协议很可能只是顺带的,本身并不是主要反制措施。

那什么是贸易壁垒调查呢?贸易壁垒调查是世贸组织体系下,所有合法贸易救济手段当中威力最大的一件武器。中美2018年至今的贸易战,在法理上, 就是由美国对华贸易壁垒调查及反制引发的。

不过中国大陆历史上几乎从不使用这个手段,自从2002年颁布暂行规则以来,只进行过两次贸易壁垒调查,并且没有一次走到最后正式反制的步骤。

中国大陆过去极少使用贸易壁垒调查是因为中国大陆出口强劲,一直是全球数一数二的贸易顺差国。作为当今全球自由贸易最积极的提倡者,中国大陆轻易不愿意升级贸易争端。同时作为顺差方,打贸易壁垒战,一般还要做好部分产业得益但另一部分产业受损的准备。

可是两岸贸易实际一直非常畸形,大陆对台湾进口商品至少按世贸组成员同等待遇对待,部分还有特殊优惠;但台湾对大陆商品不说没有任何对等优惠,而且在没有任何说明理由的情况下,长期制定黑名单,直接禁止大陆商品进口种类多达数千种。

所以一般的贸易壁垒调查从立案到出结果的周期时间很长,但这次对台贸易壁垒调查,今年4月中旬立案,现在8月份就有了初步调查结果,实在是因为证据实在太好找了。如果世贸的上诉机制还在正常运作,这个贸易官司打到世贸仲裁庭,大陆赢得全胜也几乎是十拿九稳的。

从法理上说,一旦贸易壁垒调查结论正式发布,大陆对台湾采取贸易反制措施,就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现在放风可能要中止或部分中止两岸经济协议的内容,应该是为正式的制裁措施出台扫清程序障碍。

因为从条文上看,两岸经济协议似乎没有考虑到与贸易壁垒调查规则衔接,如果不提前中止,反贸易壁垒措施一旦涉及到早期收获清单内的商品,法规之间就可能产生冲突。

3. “单向让利”时代的终结

从时间上估算,在扫清程序障碍后,大陆的反贸易壁垒措施就可以使岛内形势变化随时出台,给某些“务实工作人士”,送上一记结结实实的“贺礼”。

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反贸易壁垒措施一般是对指定商品增加关税,更严厉的是直接限制或禁止进口。台办发言人透露,目前贸易壁垒调查涉及到的产品一共2509项,按照对等原则,大陆反制措施针对的台湾商品总类数量上限也应该在2500项左右,大约相当于进口商品总类的四分之一。如果大陆按这个数字采取对等反制措施,那很可能是仅次于中美贸易战的全球第二大贸易纠纷。

还有我们前面说过,两岸协议早期收获清单内,大陆对台湾开放的商品一共539项,这个数字占海关进口商品总类的比例并不算很高,如果仔细调整,反制措施也能避开两岸经济协议涉及到的商品。但现在迹象显示,有关部门不愿意再有意避让协议,宁可考虑启动中止程序,这似乎意味着更大更高的 政策原则性调整。

大家知道从年中开始,受欧美需求下降的影响,整个东亚地区的出口数据都大幅下降,大陆也没能幸免,外贸发动机突然失速也是经济复苏没能达到预期的重要因素。这时候给内部产能多开拓一点市场份额,意义都比平时重要得多。

假设反贸易壁垒措施能够减少一半的两岸贸易逆差,那也有七八百亿美元,按目前情况也足够弥补全国三五个月的出口降幅。从贸易和产业链结构上说,除了台湾最具优势的芯片代工业和少数IT产品,大陆可以毫无顾忌的在其他所有商品种类中挑选目标。

实际上,两岸当下产业结构已经相当重叠,但除了芯片代工之外,台企在其他细分市场上技术、产能和价格都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这和中国大陆凭借后二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向钳制终端市场情况完全不同。并且目前全球芯片市场正处于需求周期底部,连行业霸主级的台积电日子也不太好过,其他多数企业更为了存量市场拼命搏杀,这时候台湾即使想把芯片作为议价筹码也是最不好使的。

当然一旦反贸易壁垒措施正式出台,台湾大概率也会拿大陆进口产品进行反报复。不过以两岸贸易的失衡程度,台湾挣扎的越厉害,受到的打击也只会越重。

虽然根据法定流程,不论是中止两岸经济协议还是正式发布贸易壁垒调查结论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很可能在半年以上,但我还是可以有把握的说,大陆对台单向让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亡羊补牢 以直报怨

近几年很多人都批评对台让利,有的态度还非常严厉。但公平的说,在开始时确实很难想到如此大幅度长时间的单向让利,却基本没有达到拉近两岸社会共情的目标。

经贸关系如此紧密,一方单向受利如此之大,却对另一方态度愈发恶劣,这在历史上也很难找到先例参考,事先没能预料到也情有可原。

虽然不应该当事后诸葛亮,但总结教训确实很有必要。大陆对台让利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但却没能真正拉近台湾民心,原因还是低估了上层建筑 对经济基础的反向影响力。两岸虽然已经和平了几十年,但台湾无论谁当政,抗拒统一,维持“独立小朝廷”,都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所在。

近现代以来出现“单方让利”时,让利方和受让一般关系都比较好,有时不用让利方自己宣传,受让方就会主动开动舆论机器,把三方好说成十分。像美国把部分“庚子赔款”改为“留美教育基金”,在中国一度名声极好,主要原因就是有很多直接或间接受益者到处极力宣扬。

但大陆对台湾再掏心掏肺,在岛内却完全没有发声渠道,所作所为还是被岛内媒体舆论强行解释为“钓鱼式统战”,结果让利越多,台湾社会反而更加疑惑,甚至反感。

有一句老话“畏威而不怀德”,过去几十年,台湾方面已经证实了后半句,前半句是否一样可靠,就要看接下来的政策。

好了,《讲点黑话》第三期到此结束,我是不讲废话的黑岛人,请下期继续听我讲故事。